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业润滑 > 润滑油基础知识
OLM周刊解读:你不懂的润滑油专业术语
2013-08-01 14:51:19  ''  ''  浏览次数:

摘要:OLM周刊解读:你不懂的润滑油专业术语

一些机油的检测报告你看的懂吗?即使你拿在手上看了,但是出于检测报告专业性较强的原因,即使看也是看的似懂非懂,正因为如此本期OLM周刊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阐述这些检测结论,让您更了解这些检测项目代表什么。

泡沫性(倾向性/稳定性-数值越小越好)

科学解读:在高速齿轮、大容量泵送和飞溅润滑系统中,润滑油生成泡沫的倾向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不合适的润滑、空穴现象和润滑剂的溢流损失都会导致机械故障。测定机油的泡沫性,是在不同的温度下,考量机油产生泡沫的体积,最终确定其性能优劣。泡沫性分为泡沫倾向性和泡沫稳定性,其测量数值越小越好。

OLM周刊解读:通俗解释就是,机油在多种温度下(24℃、93.5℃、后24℃、150℃)产生泡沫量的大小,数量当然是越小越好。泡沫少,机油工作就更稳定,这个概念比较容易理解。例如A机油的泡沫性成绩为5/0ml、10/0ml、5/0ml、10/0ml,B机油的成绩为5/0ml、5/0ml、5/0ml、10/0ml。对比来看,B机油的泡沫倾向性大获全胜;而二者的泡沫稳定性测定结果一致,都为0ml,表现优秀。

白话解读:含有化学成分的液体,在剧烈晃动下或多或少都会出现泡沫。比如把洗涤剂灌入矿泉水瓶里,使劲摇晃,肯定会出现泡沫,机油也是如此。机油如果产生泡沫过多,就会使其润滑性下降,泡沫会干涉发动机正常运转。因此,泡沫性的测试成绩,数值越小越好。

反映机油在高温环境下性能的实验,涉及到运动黏度和高温高剪切黏度两项。

注意:机油在高温环境下会变稀,此时在同温环境下,对比的机油样本,越黏稠越好。

运动黏度(数值在一定范围内即可,不存在越大或越小越好)

科学定义:在相同温度下,流体的动力黏度与密度之比即为运动黏度。在温度t℃时,运动粘度用符号γ表示,在国际单位制中,运动黏度的单位为斯,即每秒平方米(m2/s),实际测定中常用厘斯(cst)来表示。厘斯的单位为每秒平方毫米(即1cst=1mm2/s)。运动粘度广泛用于测定喷气燃料油、柴油、润滑油等液体石油产品及深色石油产品、使用后的润滑油、原油等的黏度数值,运动黏度的测定采用逆流法。

OLM周刊解读:机油受到外力作用而发生相对移动时,油分子之间产生的阻力使机油无法进行顺畅的流动,其阻力大小就是黏度。举例:国家标准规定,SL级汽油机机油的运动黏度值要在9.3—12.5mm2/s之间,在此区间以外的数值均为不合格。说的再明白点就是,机油的阻力越小就能流动得更加顺畅,但是并不能无限制的小下去,小于9.3mm2/s的也会被视为不合格。

白话解读:运动黏度,可以理解为机油的“流动性”。机油是起润滑作用的,因此其顺畅的流动是必须的,也就是说它不能太黏稠;反之,如果机油流动得太顺畅了也不行,和水一样稀那就起不到润滑的作用了。所以,机油的运动黏度在一定范围内的为合格,也就是说恰到好处。就好比熬粥一样,不稠不稀才能适合大多数人的口味。

高温高剪切黏度(数值越大越好)

科学解读:发动机的使用性能不仅与其低温下的黏度有关,而且还与其在高温下的黏度有关系。由于多级油是非牛顿液体,因此在发动机工况下(150℃,剪切率10%),润滑油的黏度对润滑油在高温下的使用具有重要意义。故提出高温高剪切黏度,简称HTHS黏度。研究发现,只有当HTHS黏度高于2.4/mPa·s时才有效减少磨损。

OLM周刊解读:高温高剪切黏度就是指机油在发动机中正常高温(150℃)工作时的黏度数值,它代表了发动机正常运转时的机油指标,有实际参考意义。检测结果实例:C机油的数值为3.69/mPa·s,而D机油达到了3.67/mPa·s。相比之下,C机油略好,但二者都没有突出表现。

白话解读:高温高剪切黏度,可以理解为机油的“剪切性”——不断的破坏机油表面的张力。就好比在流动的小溪里,不断的用手去阻断水面,“切断其流动的路径”。这个测试的数据反映的就是机油能够承受的最大被阻碍的能力,数据越大越好。

反映机油在低温环境下性能的实验,涉及到低温动力黏度、低温泵送黏度、倾点三项。

注意:机油在低温环境下会变黏稠,此时在同温环境下,对比的机油样本,越稀越好。

低温动力黏度(数值越小越好)

科学解读:使面积各为1平方厘米、相距1厘米的两层液体,以厘米每秒的速度作相对运行时,液体质点内部所产生的阻力即为动力黏度。而低温动力黏度是多级油在低温、高剪切速率条件下所测得的内摩擦力大小的量度。该黏度以冷启动模拟机测试,试验模拟了发动机汽缸套至活塞部位冷启动时的工况,与发动机的冷启动有良好的相关性。因而低温动力黏度可作为预示发动机在低温条件下能否顺利启动的黏度指标。在同一种低温条件下,测出的该黏度值越小,说明机油的冷启动性能越好。

OLM周刊解读:内燃机油的低温动力黏度是多级内燃机油低温性能的重要指标。低温动力黏度的特征主要是表示机油在低温到什么温度时会失去流动性,而不能使用。低温性能越好的,说明在低温下可以使用的温度可以越低,否则相反。低温动力黏度越大,发动机在低温运转时的困难也越大,润滑油到达磨擦部位所需的时间也越长,磨擦时会出现短暂的干磨擦或半液体磨擦而增加磨损。国家标准规定,SL级汽油机机油的低温动力黏度不大于6600/mPa·s(-30℃)即为合格。

白话解读:低温动力黏度,可以理解为在寒冷的条件下,机油会被一定程度冻住,因此变得黏稠,降低流动性和润滑性。因此,这个指标的数值越小越好,越小就表示抗冻能力越强,冬天热车的时间就可以减少。(该实验测量的是机油本身的温度)

低温泵送黏度(数值越小越好)

科学解读:这里所说的黏度,其含义同上述低温动力黏度,而泵送指的是在超低温的条件下,机油还能够泵送到发动机内部正常流动时,其黏度的临界数值。

OLM周刊解读:当低温动力黏度达临界高值后,若润滑油不能及时通过机油泵送到各运动部件,仍会造成大的启动磨损,因此低温泵送黏度的数值越小越好。而影响发动机泵送的重要原因是油品受气阻和流动的限制,这些都有可能导致油品输送失败的情况发生。在发动机低温起动时,机油流动阻力过大(泵送黏度过高)就会导致上油慢。尽管油压已经足够高了,但因为机油的泵送性差,就会使得从发动机启动到机油进入摩擦面的时间过长,从而磨损量严重增大,反应到实际就是发动机低温启动困难。国家标准规定,SL级汽油机机油的低温泵送黏度不大于60000/mPa·s(-35℃)即为合格。

白话解读:低温泵送黏度,简单的说就是考查机油在被机油泵输送的过程中,其性能如何,数值越小越好。这个测试和上面提到的低温动力黏度,最大的差别在于,低温泵送黏度是测试机油泵的温度,而低温动力黏度测试的是机油的温度。低温泵送黏度值越低,说明机油在被机油泵抽取输送的过程中越流畅,冬天热车的时间也就越短。

倾点(数值越小越好)

科学解读:是指油品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被冷却的试样能够流动的最低温度。倾点是用来衡量机油等低温流动性的常规指标,同一油品的倾点比凝点略高几度,过去常用凝点,现在国际通用倾点。倾点或凝点偏高,油品的低温流动性就差。人们可以根据油品倾点的高低,考虑在低温条件下运输、储存、收发时应该采取的措施,也可以用来评估某些油品的低温使用性能。

OLM周刊解读:倾点算是机油检测中最容易理解的名词了,简单来说,倾点就是机油能工作的最低温度,当然是越低越好。国家标准规定,SL级5W的机油其倾点不高于-35℃的即为合格。实例:E机油测试成绩为-42℃,F机油的也是-42℃,两者打成平手。也就是说,在零下42摄氏度的苛刻环境中,这两款机油依然可以正常使用,应该说,这种机油可以满足国内大多数城市的冬季用车环境,表现甚至超出需求。

白话解读:倾点是本文中最好解读的一个专业名词,它的含义就是机油凝固的极限温度值,和冰点的含义非常类似。

如果您还有看不懂的专业检测名词可以投稿给我们,我们一定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给您听。投稿邮箱:leon.wen@olmzhoukan.com 我们期待你的来稿!